其实,《孤岛惊魂》刚刚发售没多久,我就已经下载过3CD的版本玩过了,不过只玩到第六关就不得不放弃了。因为游戏丢帧现象比较严重,在最高难度下(真实模式)实在太容易被怪物干掉了。如今,在4.8版催化剂的配合下,感觉游戏速度相对于几个月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我使用的计算机配置如下:P4 2GRDR 1GFalcox 980FX,一年左右没有升级了。在使用了新版的催化剂之后,一些明显的贴图错误不见了,游戏的流畅性也提升不少了。即使开启最高画质在最高难度下进行游戏,也能顺利通关。当然,我做得就更完美一些,几乎每一关、每一个场景都是满血满甲的完成状态,而且没有修改脚本、没有使用作弊软件,也没有开启调试模式。
现在说起通关心得,似乎稍晚了些。但是,在最高难度下的游戏感受,很多开着无敌模式杀到底的朋友可能是体会不到的。第六、十二、十五和二十关的整体难度要做到满血满甲通关难度很大,而第十四关直升机血战和第十七关吉普车闯关的两个场景想达成这一点更是不太现实。原本我还以为第二十关也就是最后一关的最后一个场景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在昨天傍晚,我终于做到了无损通关。说起来,最后一战的关键竟在于挑选适当的武器,机枪(对付火箭怪)、狙击枪(对付枪怪)和火箭筒(对付人类特种兵)必须带上,剩下的武器就随便了。事实上我只使用前三种武器就可以完成任务,所以最后一个武器我选了冲锋枪,不过一枪未发就是了。可能有人会问:子弹够用吗?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主要是针对特别经打的火箭怪而来的。不过,事实证明,完全够用:用机枪对准头部急速射击的话,一个火箭怪只需耗费四十发左右的子弹就可以消灭了。就算我们浪费一些,在每个怪物身上用了五十发吧,随身带的弹药就已经足够了(一共有六个火箭怪,区区三百发子弹而已);何况还有干掉枪怪后的战利品呢?至于最后登场的特种兵小队,几发火箭弹对准位置狂轰就解决了。而那个喜欢耍阴谋的家伙很明显是个废物,我相信大家哪怕是零血也能干掉他。
完成之后回过头来看看《孤岛惊魂》,其实不仅仅是游戏画面,整个游戏也是相当出色的;当然前提是你有认真玩,而不是开着无敌模式蛮干。同样的任务有着不同的达成手段和行动路径,自由度很高。相当开阔的场景,配上相当精美的画面,有时候绕绕远路也是一种乐趣。如果你不是急着杀人的话,听听敌人的对话也蛮有意思的。记得有一关偷听到的某两个小兵的聊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人问同伙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走人,这时候另一人无奈地说道“认命吧”,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次看来是凶多吉少(果然,几秒钟后他们就被打死了)。真是各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啊!此外,游戏的人工智能也比较科学。我经常躲在拐角处偷袭追击的敌人。刚开始敌人都是傻乎乎地走过来接受枪林弹雨的“洗礼”,后来敌人学聪明了。有时候是瞄准你所在的位置猫着身子轻轻地挪过来(更容易被爆头,所以死得更快),有时候是开着火从墙角跳(跑)出来(在最高难度下,电脑的枪法极准,这就意味着玩家这时肯定要中枪的)。还有一次,我明明听到电脑跑过来的脚步声,可是听着听着就没声了。等我探出头一看,“碰”,视线一阵模糊--挂了。原来敌人也会守株待兔了。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喜欢扔扔手雷,听听有无惨叫声再决定是否出击。
作为这几年最具有震撼性视觉冲击效果的游戏之一,《孤岛惊魂》确实值得正版收藏。广阔而精美的开放式外景使得跑跑远路也成了一种享受,而对“水”的诠释更是堪称“完美”。在对自然场景的细致描绘上,《孤岛惊魂》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了,那室内呢?虽然比不上《毁灭战士Ⅲ》这样几乎全室内场景的大作,但也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有风的情况下,地面的阴影会随着灯的摇曳而轻微地晃动(试试手雷掀起的气浪会造成什么样的效果);再比如《毁灭Ⅲ》中控制视线扭曲的High Quality Special Effects,《孤岛》不仅有,而且我感觉更出色一些(很多室内场景能见到,而最后一个场景的情形大家应该都记得吧)。
当然,事事无绝对,《孤岛惊魂》也不是没有缺点。从纯游戏的角度来看,《孤岛》最大的缺点就是游戏题材和游戏画面的失调。本来是一个比较沉重的主题却用如此华丽的画面来表现,给人的感觉总有点怪怪的(幸好它的画面华丽到了令不满情绪保持缄默的程度)。其实,单就图像细节来说,《孤岛》还是有不少可以改进之处。比如在沙滩上行走没有留下脚印,比如植被无法破坏(想象一下《英雄本色》室内枪战中碎屑横飞的镜头),再比如枪械的细节也差强人意(以《潜伏者》和《反恐精英:起源》作为参考对象)。不过,总体来说,《孤岛惊魂》绝对对得起“惊魂”(画面惊人)二字,起码第一眼就抓住了玩家的视线,不是么?
今年最值得期待的三款电脑单机游戏中,《孤岛惊魂》在国内已经正式出版发行了,《毁灭战士Ⅲ》我估计要通过审批的话困难不少,而《半条命Ⅱ》跳票快一年了也没有公布发售的确切日期啊,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喜欢玩的朋友可不要错过了收藏的机会。毕竟,电脑平台上的游戏已经沉默很多年了。而现在,终于又回到了用技术说话的时候。